解放战争期间有许多著名的战役,其中包括规模最大的三大战役,除此之外
孟良崮战役
也是期间比较著名的一场战役。虽然在规模上无法与三大战役相比,但是孟良崮战役一战却消灭了国民党队伍当中号称
最强部队的74师
。而74师的师长张灵甫也在这场战役当中身死,那么当时张灵甫有没有可能逆转局势呢?
事实上在孟良崮战役爆发之前,国共双方对于对方的
战略意图
都有所了解。解放军打算集中主要兵力消灭74师,而蒋介石则打算让精锐部队74师死守孟良崮,拖住解放军的前进步伐,从而让后续支援部队与74师对我军形成
包围之势
,最终将我军消灭。
因此国民党军队想要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关键在于张灵甫的74师能否守住孟良崮以及国民党支援部队能否
及时赶到
。当时前来支援74师的是
黄百韬麾下的25师
,但这支部队被我军死死阻拦在战场外,虽然与74师仅仅相隔三公里。但就是这短短的三公里成为了对方
不可跨越
的鸿沟,黄百韬只能眼睁睁看着张灵甫的部队全军覆没。
那为何仅仅是数公里的阵地却让黄百韬的25师迟迟无法突破,关键在于张灵甫在
阵地选择
上出现了错误。孟良崮是一座巨大的石头山,以岩石为主要材质的山体注定了没有繁杂的树木生长
,缺乏天然的隐蔽区
。即使是想要在当地修筑防御工事,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。
虽然74师占据了高地,但是孟良崮这块地方
易攻难守
,特别是当我军采用火炮轰击的时候,被炮弹击碎的
岩石碎片飞溅
,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炮弹的威力。光是为了躲避四散的岩石碎片,国军士兵就已经狼狈不堪,更不要说发动反击了。
虽然在张灵甫最后作战时刻,黄百韬率领的25师已经抵达了距离孟良崮阵地三公里的地方,另外一支支援部队
国军83师
也仅仅相距五公里。但注意这里的距离指的是地图上的
直线距离
,实际距离却远远不止这个数。
民间有句谚语说到
“望山跑死马”
,就是说看起来距离很近,但实际上想要抵达却需要花费很多时间。孟良崮本就是一座
以岩石为主体
的山,没有合适的路径国军支援队伍根本无法抵达阵地。不过此时有人难免会提出疑问,既然距离仅仅只有三公里,那么直接进行炮火支援也是可以的。
但真实的情况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,想要依靠炮火来攻打我军主力,那么对于
我军的位置
必须要十分清楚。毕竟交战的双方都在大山当中,视线受到了
严重阻碍
,仅仅依靠望远镜等设备是无法确认大军位置的。
而如果仅仅依靠推测来发动攻击,很可能会误伤自己的队伍。因此黄百韬并没有采用炮击支援的作战方式,而是只能依靠队伍不断
向前突进
的原始方式。但黄百韬的25军遭到了我军的
极力阻击
,哪怕是前进一百米都需要付出重大代价,行进速度十分缓慢。
张灵甫在战死前的一个小时,还给前来支援的25师发出了
最后的电报
,他表示自己已经打算战死沙场。25师的参谋长还打算鼓励他继续坚持下去,表示师长黄百韬已经在
前线督战
,很快困境就会被打破。但可惜黄百韬的突进时间太慢了,等他赶到距离74师十分近的天马山的时候,74师已经被解放军全部消灭。
眼见局势已经无法挽回,黄百韬只能改变自己的战略
转攻为守
,并且打算
且战且退
,此时他继续前行已经没有意义了。孟良崮战役当中国军失败的真正原因不在于王牌部队74师实力不够强,也不是国军支援队伍前进太慢,主要是负责指挥的人员忽略了战场上的细节,在阵地选择上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,最终导致整场战争
以失败告终
。
总结:
战场上的胜负取决于多方因素,从直观上我们大都会认为
部队的人数、装备配置
等方面能够决定一场
战争的胜利
。但事实上战争远远没有这么简单,指挥官之间的博弈以及战场上诸多细节的关注都会影响最终的
胜利与否
。因此任何一场战争都
容不得半点马虎
,我军许多将领便是秉承着这样的原则才取得了
一场又一场的胜利。
黄百韬孟良崮战役张灵甫孟良崮74师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